中德专家就工业4.0达成共识 放弃
导 读:
在第五届中德先进制造与管理论坛上,中德专家齐聚杭州,畅谈工业4.0。中德专家就智能制造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只有放弃孤岛生存的理念,加入全面改革的行列,企业才能成为智能生产技术的受益者。
[p class="newsdetail_con lock_content "] 在第五届中德先进制造与管理论坛上,中德专家齐聚杭州,畅谈工业4.0。中德专家就智能制造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只有放弃孤岛生存的理念,加入全面改革的行列,企业才能成为智能生产技术的受益者。

工业4.0时代正在加速。中国制造如何迎接这一新变化?近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杭州举办了第五届中德先进制造与管理论坛。与会专家发起了一场关于如何促进智能制造的“头脑风暴”。

中国和德国的专家就工业4.0达成了共识,放弃了在岛上生活的想法。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制造业再次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作为传统科技产业的强国,德国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通信与信息技术博览会上推出了新的产业战略计划“产业4.0”,引起了各国的关注。

“工业4.0是产品生命周期中整个增值链的组织和控制的新阶段,其导向是客户定制化需求的增加。”作为工业4.0的发起人之一,弗劳恩霍夫协会工业与组织研究所所长伦特斯对新技术驱动的制造业智能转型非常乐观。他说,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的工作环境中,同时也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出于对制造业“空集中化”的担忧,发达国家转向了“再工业化”和“高价值”战略。Lentes发现,尽管德国制造业发展迅速,但只有29%的企业拥有工业4.0的战略布局,改革如履薄冰。就中国而言,发达国家产品的技术优势缺失,转型任务更加复杂和艰巨。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和赶超,中国制造业已初步奠定了成为制造业强国的基础。”中德先进制造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鹤成展示了两组数据:2014年,中国工业增加值达到22.8万亿元,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在中国组装一部苹果手机的价值为3.6%,约合6.5美元。由于创新能力不足、低端产品和附加值难以突破等历史弊病,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中国制造业仍大而不强。

从大到强不仅仅是从工业3.0到4.0的简单过渡。“我们的制造业发展不平衡,有的处于工业2.0阶段,有的处于3.0阶段,很少接近4.0水平。因此,中国的制造业现在正与2.0、3.0和4.0产业并行发展,智能制造应该会慢慢到来。”王鹤城说道。

放弃孤岛生存
在生产车间,机器人被用来代替车间工人的流水线作业,这还不止这些!
“工业4.0不仅是技术和生产过程的变革,而且是整个管理和组织结构的调整。”弗劳恩霍夫协会工业组织研究所的高级科学家托拜厄斯·斯托尔林展示了在企业中实施工业4.0的基本要素:智能工厂、虚拟物理系统和信息交换技术。
工业4.0强调建立高度灵活、个性化和数字化的生产模式。托拜厄斯·斯托尔林说:“我们的生产正面临着新的消费需求,如缩短产品生命周期、丰富品种和采购市场国际化,这迫使我们发展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能力。”通过智能化改造,我们希望客户个性化产品的单个生产成本能够成为与大规模生产相同的成本。”

这些新概念的制造过程,如智能制造、大数据分析、3d打印...,正在化解传统制造业的困境:更多创意的空,更多无国界的模具和更易识别的产品。托拜厄斯·斯托尔林对工业4.0的预期是确保核心产业的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1.7%。

工业4.0不是基于计算机集成制造的新版本,而是一系列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商。王和成建议,中小企业应该放弃孤岛生存的观念,加入综合改革的行列,成为智能生产技术的受益者。从操作员到决策者
“尽管有机械化,人们仍然处于中心位置。”演讲结束时,两位德国专家都以这句话结束。
智能工厂和物联网使重复性的体力和脑力工作不断被智能机器所取代。牛津大学对美国702个工作岗位进行了调查,发现在未来10到20年内,47%的工作岗位肯定会被机器取代。经过智能转型后,资本不再是稀缺资源,而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工业4.0时代最稀缺的资源。

人也应该变得聪明。对于工业4.0时代的人才培养,中德专家都谈到了传统教育体制的改革。既然选择了智能制造系统,就需要一支新的工业工人大军。伦特斯认为,人机交互和机器之间的对话将变得越来越普遍,人们将从操作者变成计划者和决策者,人类将开始与机器竞争。

在西门子的智能工厂架构中,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了“西门子清华先进制造研究室”,通过紧密合作的生产、教育和研究,提高了制造水平。西门子中国研究院的专家赵提到,发展制造业的国家正在追逐人才,尤其是那些能够创造新产品、服务或商业模式的人才。
下一篇:中国工程院启动“制造强国战略研
标题:中德专家就工业4.0达成共识 放弃 地址:http://www.zgshouguang.cn/article/19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