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贝加莱学界联盟”杯自动化
自2007年3月首届“B&R学术联盟”杯自动化应用大赛正式拉开帷幕以来,所有参赛选手都在matlab下完成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算法的验证。目前,比赛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比赛中使用的硬件设备已经发送给参赛者,参赛者设计的算法将在该设备上进行检查。
在B&R提供的这种温度控制实验装置中,控制对象具有四个温度区,其中三个被分组在控制对象的左侧,一个在控制对象的右侧。每个温度区都有一个加热器和一个温度传感器,剩下的三个温度区也有各自的冷却风扇。现在,参赛者将自己设计的算法集成到控制和操作的人机界面中,控制设备中的风扇和加热器,实现被控对象温度的离线和在线设定。
为确保本次“B&R学术联盟”杯自动化应用大赛的权威性和公平性,8月初,我们邀请了知名专家教授作为我们竞赛活动的第一轮评估专家(详见下文),并在第一轮中对竞赛论文的先进性、学术性、规范性和应用性进行了评分。9月中旬,我们将根据专家的评分和意见公布首轮入围名单。
专家名单:
顾教授于1982年7月获得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工学学士学位;1988年7月,他获得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学位;1993年7月获华东理工大学工程博士学位,师从中国著名过程控制专家蒋教授。他目前是华东科技大学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还是上海自动化学会副会长、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理事、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生命系统建模与仿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过程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运筹学学会不确定系统分会理事、中国石化自动控制中心站第六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化工勘察设计协会自动控制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系统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化工学会计算机化工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自动化学会自动化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他从事自动控制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已有十多年,包括系统工程、柔性过程系统的生产计划和调度、复杂工业过程的建模、控制和优化、化学过程的故障检测和诊断、分布参数控制系统的理论和应用、控制理论和应用、现代优化方法等。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技术发展计划、上海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海曙光计划、国家教育部重点教师资助计划等十余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100多篇被三大国际检索机构收录。
韩教授于1982年2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6月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随后在上海交通大学控制理论与应用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并于1990年12月离开该站。1990年12月,他被评为副教授,1992年12月,他被提升为教授。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被任命为五届博士生导师,同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9月至1996年9月,他在美国休斯顿大学和加拿大埃德蒙顿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曾任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1992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4年获国家优秀博士后基金,2000年获上海育才奖,2005年获国家优秀博士后奖。主要研究方向:控制系统设计理论与应用。主要成果:建立了控制系统的(a,b)特征空理论,并通过实例说明非线性系统的分离设计没有建立,非线性系统降维观测器的设计条件已经建立。到目前为止,他主持了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个上海科技项目,出版了两部专著,并参与编写了两本教材。他发表了100多篇论文。他培养了15名博士和6名硕士,并担任2名博士后联系教授。
周教授于1982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无线电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9年7月,他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获得通信与电子系统硕士学位,之后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1996年,他被任命为副教授,2003年晋升为教授。现任教育部电子信息课程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课程指导委员会电子分会主任。
十多年来,他一直从事大型电机绝缘监测、电力设备故障检测与诊断、控制与优化、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研究的理论与应用。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上海市优秀产学研合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和宝钢市优秀教育奖(2000年)。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了三本教科书和20多篇论文。现在他是一名家庭教师。
标题:首届“贝加莱学界联盟”杯自动化 地址:http://www.zgshouguang.cn/article/17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