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索病毒背后,是大国的冉冉崛起
5月13日,一种名为wann-acry的网络蠕虫开始在互联网上传播。该软件可以在感染病毒后10秒钟内锁定装有微软操作系统的计算机。计算机中的所有文件都已加密,无法打开。只有根据弹出的提示支付赎金才能解密。据《华盛顿邮报》报道,这种病毒被广泛认为是从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泄露的黑客工具之一“永恒的蓝色”升级而来。互联网专家表示,该文件被一个名为影子经纪人的犯罪团伙窃取,并于4月份公之于众。截至5月18日,该病毒已经攻击了至少150多个国家的网络,包括俄罗斯、英国、中国、乌克兰等。,并已蔓延到金融、能源、医疗等行业,造成了严重的网络安全管理危机。
随着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它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它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计算机病毒带来的入侵和破坏。以下是近十年来世界上极具破坏力的病毒攻击:
1998年cih病毒:该计算机病毒属于w32家族,在windows 95/98中感染带有exe后缀的可行性文件。这是极具破坏性的,可以重写bios,使其无用。因此,用户的计算机无法启动。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更换系统的原始芯片。
1999年,梅丽莎病毒:这种病毒通过电子邮件以附件的形式传播,擅长用word97或word2000攻击计算机。在梅利莎病毒被发现后的几个小时内,它通过互联网感染了全世界数百万台计算机和数万台服务器,互联网在许多地方瘫痪。
2003年,冲击波病毒:一旦病毒被成功攻击,病毒体将被传播到其他计算机进行感染,导致系统异常运行,不停重启,甚至系统崩溃。2003年夏天,它爆发了,导致数十万台计算机被感染,造成全球20亿至100亿美元的损失。
2007年,熊猫烧香:熊猫烧香将把所有程序图标变成熊猫烧香,使它们无法使用。
2010,stuxnet病毒:这种病毒于2010年6月首次被发现,它是第一种专门针对现实世界中的基础设施(能源)的“蠕虫”病毒,如核电站、大坝和国家电网。Stuxnet的计算机病毒已经感染了全世界超过45,000个网络,其中伊朗受到的攻击最为严重,60%的个人电脑都感染了这种病毒。
……
这些病毒大多指向windows系统,这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这个勒索蠕虫不仅指向微软的窗口,还涉及到国家安全局(nsa)。它似乎向全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宣告:首先,微软的操作系统在全世界拥有广阔的市场;其次,只要他们愿意,他们有能力立即瓦解这些全球分布的系统和网络;第三,如果他们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我们将永远不会激活这个网络“核按钮”。然而, 驴决定头,微软自然代表美国的利益。中国目前的综合国力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的崛起将不可避免地触及美国的利益。一旦利益冲突不可调和,他们会信守承诺吗?我们基于微软视窗系统的互联网将处于危险之中,尤其是当涉及到国家安全战略的层面时,它所面临的威胁将是无法估量的。例如,上面提到的地震网络病毒曾经感染了伊朗60%以上的计算机,这使得伊朗的核计划停滞不前。因此,我国一直在不断研发操作系统,用我们自己的国产linux操作系统取代了我们核心部门和单位使用的大部分计算机,从而尽可能避免网络安全风险。
操作系统的自主研发关系到国家信息安全的未来。同样,工业软件的自主研发也关系到中国制造业的命运。多年来,国外工业软件一直在中国制造业市场占据领先地位。他们不仅可以通过垄断手段获取高额利润,还可以通过他们的工业软件和相关技术获取我们工业生产中的数据信息,这是企业无法承受的。易得信息深刻理解许多国内生产企业的困境,这些企业利润微薄。如今,为了引进国外工业软件,他们不仅要支付高额费用,还面临着工业数据安全的隐患。因此,易通信息拒绝模仿和追随平庸的趋势,杜绝“拿来主义”,在公司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R&D团队的建设,强化了自主产权意识。凭借一流的R&D团队和对中国生产企业发展现状的深刻了解,独立开发了易操作的mes系统、aps系统、wms系统、scm系统等产品,为中国制造企业服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经过行业的长期深入培育,我们积极响应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号召,自主创新开发了一套完整的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为推动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易走解决方案将易走的成熟产品和优秀产品有机融合,从智能决策、智能操作、智能生产和智能设备四个维度全面、深刻、准确地构建智能工厂架构,帮助制造企业在智能转型过程中解决自身问题。十多年来,易行信息克服了诸多困难,坚持自主研发,在工业云、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智能设备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我们知道,民族品牌是一个国家实力的真正支柱。因此,易信息将以民族品牌的旗帜继续发扬光大!
上一篇:工业物联网时代下的企业发展模式
下一篇:【企业行】行业智慧碰撞,深入工
标题:勒索病毒背后,是大国的冉冉崛起 地址:http://www.zgshouguang.cn/article/8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