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产业化要闯过材料关
河北张北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一期工程作为中国两个兆瓦级新能源储输示范工程之一和中国最大的储能示范工程,已安全运行100多天。
近日,河北张北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一期工程作为中国两个兆瓦级新能源储输示范工程之一和中国最大的储能示范工程,已安全运行100多天。从目前运行情况来看,其储能技术能够满足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功能要求。然而,示范项目暴露了储能产业化面临的经济困难。根据该示范项目的计算,中国所有的风力发电设施都需要一次投资近2000亿元进行储能,这将远远超过中国每年“弃风”造成的近100亿元的经济损失。

据了解,目前储能电池的实际寿命大多为5年。也就是说,要实现不弃风的目标,每年的储能投资将近400亿元。即使电池寿命在未来能延长到10年,稀释到每年的投资也将接近200亿元。这显然不“划算”。
根据能源局的统计,截至2011年底,中国风电装机容量为47,000兆瓦,年平均利用小时数为1,903小时。根据这一计算,去年累计风力发电为890亿千瓦时。如果按0.5元/千瓦时的上网电价计算,当弃风量达到15% ~ 35%时,实际损失为78.52亿~ 239.61亿元。因此,弃风已成为现阶段无奈但最经济的选择。

作者认为,储能项目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储能电池关键材料的研发技术,导致储能电池成本高。对于国内主流的储能电池,如锂电池和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其核心材料依赖大量进口且价格昂贵。锂电池隔膜的进口依存度在80%以上,电解液的核心材料六氟磷酸锂的进口依存度高达80% ~ 90%,全氟离子交换膜是全钒液流电池的核心部件,曾经占全钒液流电池成本的50%。

显然,实现储能产业化的关键是实现储能材料加工和利用的技术突破,降低储能[/s2/]电池的成本。对此,笔者有两点建议:一是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应重视储能材料关键技术的研发,加强储能技术的基础研究,掌握核心技术;第二,国家应加强储能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更重要的是,制定明确的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

图为宁夏太阳山的一座风力和光伏电站,该电站已接入电网发电。
上一篇:开源技术落地中国
下一篇:华工科技与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科学
标题:储能产业化要闯过材料关 地址:http://www.zgshouguang.cn/article/250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