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机器人解困“中国制造”
在过去的一两年里,珠江三角洲的工业机器人产业进入了一个爆炸性的增长期。如何利用机器人解决制造业的困难,升级到“智能制造”?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验对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具有特殊的借鉴意义。
在过去的一两年里,珠江三角洲的工业机器人产业进入了一个爆炸性的增长期。如何利用机器人解决制造业的困难,升级到“智能制造”?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验对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具有特殊的借鉴意义。
困境在哪里
这个困境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劳动力成本问题;第二,土地短缺和环境保护的压力;更大的困境来自全球制造业竞争的压力。
美丽的松山湖东莞正在加速酝酿一个旨在打造“世界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
近日,作为基地核心部分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协作创新研究所筹备办公室正式挂牌,一批掌握机器人制造核心技术的企业已经入驻。基地的负责人是李泽湘教授,他是全球机器人行业的领导者和HKUST自动化中心的主任。“国内机器人产业刚刚起步,我们将与其他机器人产业基地进行不同的发展。由于3 C、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行业在东莞和珠江三角洲的规模很大,基地将首先为3c行业开发机器人。”李泽湘说。
不仅东莞,而且整个珠江三角洲的各个机器人产业基地都在蓬勃发展。去年,广东省发布了《广东省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重点是工业机器人和其他智能设备。从去年开始,从广东省到广州、深圳、佛山等制造城市,都根据各自的产业规划推出了相应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新政,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和做法。
记者调查了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制造业城市。当被问及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当地考虑因素时,答案相当一致。“应对要素成本上升”几乎是所有城市的“初衷”,而“将制造业提升到高端”则是一个共同的“遥远的担忧”。
广东省政府预计顺德将率先进行示范。5月底,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在顺德召开“机器人产业促进会”,占地5200亩的“广东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在顺德全面展开。顺德经济技术促进局副局长黄向记者介绍了当地制造业面临的困难和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原因。
这个困境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劳动力成本。“自2005年以来,工人工资大幅上涨,企业逐渐不堪重负。今年顺德就业缺口达到8万人,招聘难、留住难、管理难的问题普遍存在。”黄对说道。
第二,土地短缺和环境保护的压力。顺德土地开发强度接近50%,不仅生态环境难以承受,工业用地价格高企也让企业难以承受。
更大的困境来自全球制造业竞争的压力。“最可怕的是没有秩序。”黄表示,珠三角制造业目前面临低端和高端竞争的双重压力&东南亚的低成本和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回归”趋势。唯一的出路是制造业走向高端。
顺德认为发展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业是摆脱上述困境的“关键”。
“机器人有很多好处。”黄说,一方面,制造业的竞争力在于价格和质量,大规模自动化制造可以为企业建立价格和质量的比较优势,不仅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精度和质量,而且保证了交货时间。另一方面,机器人的使用结合并压缩了原有的生产线,大大提高了车间的利用率,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此外,机器人还从事危险和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如配药、焊接和搬运,这不仅解决了就业难的突出问题,还解决了环境保护问题,使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技术密集型产业。
你认为[/s2/] 怎么样
目前,中国有1000多家机器人集成商,但只有少数企业能够独立生产减速器、控制器等核心部件。核心技术的缺乏使企业对未来的竞争缺乏信心。
走进佛山理讯达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的车间大门,一个正在忙着打磨水龙头的机器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我看到它轻巧灵巧的手臂随意地在水龙头周围移动,很快水龙头就亮如镜。“这不是我们的高端产品。最近,我们刚刚为一个著名的意大利眼镜品牌做了一个磨削机器人,精度很高。”工作人员自豪地介绍道。
从不锈钢工业到机器人的成功转型,花了漫长的五年时间。“这比我想象的要慢,而且发展和积累的时间太长了。”理讯达董事长霍金田感叹道。在不锈钢行业,粉尘危害使研磨工人的工资极高。霍金田敏锐地意识到了未来工业对机器人的需求,并与一家意大利机器人公司达成了合作。在最初阶段,他希望用不锈钢的利润“喂养”R&D和机器人系统的生产。理讯达从国外进口机器人本体,整合系统,为不同行业甚至企业“定制”机器人。
“一开始,业界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直到去年下半年,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霍金田回忆说,当时顺德的美的、格力等大公司接到了大订单,却无法招到工人。无奈之下,他们找到了李迅达,并在一周内签下了合同。随着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寻求机器人,自今年以来,立讯达的订单一直在增加。"舒适的日子终于到来了。"霍金田说道。
1 2下一页
上一篇:沈阳自动化所:让智能机器人上天
下一篇:两化融合:国产软件要“唱主角”
标题:珠三角:机器人解困“中国制造” 地址:http://www.zgshouguang.cn/article/2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