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科技让人类越来越“笨”?
自动化技术使人们越来越愚蠢?自动驾驶仪让飞行员“失去技能”,这只是冰山一角。为了使工作和生活方便、高效、舒适,人类越来越依赖机械和各种数字技术,却忽视了可能的成本。
自动化成本
自动驾驶技术让飞行员丧失技能只是冰山一角。为了使工作和生活方便、高效、舒适,人类越来越依赖机械和各种数字技术,却忽视了可能的成本。
如今,许多医生使用软件来分析乳房x光片,并勾勒出病人乳房的“可疑区域”。然而,如果你太依赖这个软件,放射科医生可能会不小心跳过没有检查的区域,错过对仍处于早期阶段的肿瘤的检查。
生活在加拿大北部伊戈尔·卢利克岛上的因纽特猎人生来就有在雪地里追踪猎物的能力。这里冬天的平均温度大约是零下20度。阳光是罕见的,周围的海水形成了厚厚的冰层。因纽特人已经在这里生活了4000多年,没有地图和指南针,他们可以通过风向、积雪、动物习性、星星和潮汐来辨别方向,这让探险家和科学家们感到好奇。
如今,新一代的因纽特人仍然以打猎为生,但他们越来越依赖gps导航工具来识别方向。因此,狩猎期间的严重事故日益增多。不掌握找路技能的年轻猎人很容易迷路,尤其是当全球定位系统失灵的时候。如果你只按照导航指示,很容易忽视周围环境中的隐患,比如薄冰层。
渥太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人类学家克劳迪奥·阿波尔塔对因纽特猎人进行了超过15年的研究。他注意到,卫星导航降低了因纽特人的寻路能力,削弱了他们对环境的感知。由于这种导航工具的使用,因纽特人的独特才能可能在一代人之后耗尽。
“发电效应”
早在20世纪80年代,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工程心理学家桑娜班布里奇(Sang Na bainbridge)就指出,由于与计算机相比,人脑被认为是“低效和不可靠的”,许多设计将人为操纵降至最低,结果,操作员变成了“电脑屏幕监视器”,而这恰恰是人类最容易搞砸的工作。
警惕性调查发现,当一个人盯着数据显示屏时,很难保持半个小时以上的注意力集中。班布里奇在1983年的《自动化》杂志上写道:“这意味着,就人性而言,不可能承担监测异常信号的基本工作。”
另一方面,即使你很熟练,如果你只负责长时间的监视和观察,操作者将不可避免地不熟悉技能,并且在出现故障或事故时很难做出正确的反应。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心理学家注意到了一种“生成效应”现象。例如,当人们学习新单词时,如果他们能主动地在脑海中“生成”单词,比如用手拼写它们,这将比简单地阅读它们更容易记忆。
越来越多的领域已经证实了“生成效应”的影响:积极参与任务和积极思考使人们更容易获得知识。重复这一过程,所谓“熟能生巧”,人脑可以积累丰富而有组织的信息库,便于自己不时从中学习。
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比较了三家跨国会计公司的专业标准。其中一家公司使用先进的软件,根据会计师输入的数据为客户分析潜在的业务风险。另外两家公司使用相对简单的软件,要求会计师独立分析和选择风险。最后,我们发现后两家公司的会计师的风险分析水平明显高于前一家公司。
出路:更手动还是全自动?
为了防止自动化使人脑变得迟钝,心理学家已经找到了一些简单的补救办法,例如让自动化软件经常和不定期地回到人工操作模式。因为他们知道他们会在任何时候接管,运营商将加强他们的做法,提高他们的应变意识。
还可以设置自动控制的特定范围,确保更复杂的任务由人脑而不是计算机来控制。总之,它迫使人们使用更多的手和大脑,而不是让计算机程序为他们做任何事情。
有些人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既然人们担心会犯错,那就努力实现“完全自动化”,不要让人类干预。
当谈到自动驾驶仪和空航空事故时,技术理论家凯文·凯利(kevin kelly)认为开发全自动飞行员是出路。他说:“从长远来看,人类飞行员不应该被允许驾驶飞机。”
硅谷风险投资家维诺德·科斯拉(vinod khosla)最近指出,如果医疗诊断软件能够进化到完全取代人类医生,医疗保障体系将会大大改善。
问题是没有完美的机器。即使是最先进的技术系统迟早也会出错或崩溃,并可能遇到设计者从未预料到的意外情况。即使有一个“完美”的系统,它也必须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中运行。
2010年10月,谷歌宣布它已经制造了7辆“自动驾驶汽车”,行驶里程超过20万公里。2011年2月,美国智力竞赛节目“危险!”ibm开发的超级计算机“沃森”向常胜的冠军肯·詹宁斯发起了挑战,人机战争以机器获胜而告终。沃森不知道他在回答什么。获胜的秘密在于超高速计算机处理器。
计算机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你希望它完全取代人类的手、脚和头脑,还是牺牲效率和舒适,让人类通过学习和劳动加深对世界的理解?
如果你不想想这个问题,让电脑来回答。
上一篇:库卡收购系统集成商 加码机器人
下一篇:欧盟对中国产电源逆变器发出消费
标题:自动化科技让人类越来越“笨”? 地址:http://www.zgshouguang.cn/article/2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