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新一轮变革将走向何方
中国新一轮产业转型将走向何方?继钢铁、水泥、电解铝、光伏等行业之后,2013年中国汽车产量和销量分别为2211万辆和2198万辆,产量超过销量13万辆。这是中国汽车业的第三次。"如果作为奢侈品的汽车会出现产能过剩,下一个会是谁?"一些业内人士叹息道。

继钢铁、水泥、电解铝、光伏等行业之后,201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211万辆和2198万辆,产量超过销量13万辆。这是近三年来中国汽车行业首次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
“如果作为奢侈品的汽车会出现产能过剩,下一个会是谁?”一些业内人士叹息道。
自本世纪初以来,快速工业化的中国一直陷于稳定增长和结构调整的双重矛盾之中。一方面,保持高经济增长率延续了“中国奇迹”;另一方面,三大产业结构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不仅体现在经济贡献的比重上,也体现在对行业的分析上。产业链中的低端产业从业人员比例高,产业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一旦世界经济波动,第一批中国企业往往会被波及...

更重要的是,深陷产业结构漩涡的中国仍面临着经济下滑的巨大压力。然而,现政府已经声明,它不会采取短期的强有力的刺激政策来拯救市场。这意味着市场将成为这场深刻的产业变革的主要领导者。
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逐渐放松的中国工业能经受住这次洗牌吗?与此同时,与中国过去的工业化进程相比,新一轮改革将走向何方?
一个半世纪以来崎岖不平的道路
事实上,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和工业化进程在大多数历史时期都是一致的。
19世纪60年代,晚清洋务派高喊“自求幸福”,播下了中国近代工业的种子,先后成立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海运局和天津机械制造局。这种种子因其强大的外来侵略而具有鲜明的军事色彩。
之后,政权更迭,战争继续。虽然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迅速,但中国的大部分工业设施都位于不同国家的租界。
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提出了“一个转变、三个转变”的方针,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苏联的援助下,以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有10000多个建设项目,形成了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地区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形成了中国工业的基本格局。

然而,从1950年代到1960年代中期,尽管工业保持了高增长率,但三大工业和轻重工业之间在资源配置和结构上存在明显缺陷。改革开放后,中国进行了重建和结构调整,同时发展了轻工业和重工业。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持续上升,1981年首次超过50%。

自1999年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再次发生了变化。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交通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重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再次大幅上升,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事实上,自上世纪末以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已频繁出现在中央政府的重要文件和经济发展战略中。然而,在全球经济高度一体化的背景下,对于这个已有十多年“世界工厂”之称的国家来说,调整和升级并不痛苦。
真正伤害中国的是长期高投资所带来的严重产能过剩,这使得一直走在宽阔道路上的中国,突然踩着钢丝绳跨过了悬崖中央,从而导致了今天的“谈左色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产能过剩开始逐渐显现,从最早的钢铁、水泥、玻璃、电解铝和煤炭等传统行业,到风力发电和多晶硅等新兴行业。据统计,中国39个主要行业中有21个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产能过剩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一般来说,企业生产的产品有大量积压,无法销售。没有资金的回报,企业将难以为继,不得不面临破产。就中国而言,资本实力较弱的民营中小企业最先陷入崩溃的漩涡。这也带来了实体产业的衰退,银行坏账的激增,大量资金从高风险的实体产业转移到虚拟资本市场,泡沫越来越大,经济运行风险越来越高...

产能过剩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在中国的脸上抓住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组合出拳猝不及防,行业问题突然变成了一个全国性的痛。
此时,放眼全球,全球经济低迷,导致外部需求疲软,国内消费市场从未出现过上涨。那么,看看仓库里积压的大宗商品,谁来为中国企业的内忧外患买单?
[/h/
长期以来,重化工业的广泛发展使得环境承载力下降。空的天然气、水和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要素,它们不断受到排放废物的污染。从雾霾到“牛奶河”到“镉米”,中国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都受到了一点点侵蚀。因此,舆论的矛头再次指向支撑中国经济数十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产业。

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发展模式导致的产能过剩,将中国推到了产业转型的前沿。此外,很明显,最重要的方向之一是产业升级。
上一篇:制造业信息化探求新路 从云制造
下一篇:汉产机器人光谷抱团
标题:中国工业新一轮变革将走向何方 地址:http://www.zgshouguang.cn/article/221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