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如何应对新工业革命?
国际金融危机后,英美等工业化国家开始实施所谓的“再工业化”战略,主要变化来自能源和信息技术两个领域。能源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包括能源互联网和页岩气开发等。然而,现在人们认识到,真正的工业革命不是在能源领域,而是在信息领域,如制造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突破,这将对世界未来的竞争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近,在泉州与华侨大学联合举办的“华大讲堂”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辉应邀作了题为“新工业革命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调整”的学术报告。他就中国制造业应如何应对新工业革命的浪潮提出了一些新观点,记者拿了一两个与读者分享。

欧美“再工业化”战略
国际金融危机后,英美等工业化国家开始实施所谓的“再工业化”战略,主要变化来自能源和信息技术两个领域。能源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包括能源互联网和页岩气开发等。然而,现在人们认识到,真正的工业革命不是在能源领域,而是在信息领域,如制造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突破,这将对世界未来的竞争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意识到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并不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因为现在发达国家服务业的比重达到70%-80%,而第二产业往往占到20%-30%。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并不体现在制造业直接创造的价值或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而是体现在制造业所包含的生产知识的复杂性上。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直接创造了多少经济价值,还在于它对国民经济长期增长的推动作用。

第三次工业革命出现了
2011年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提法逐渐引入中国。其核心是制造业信息化,强调个性化的数字化制造,这主要是由数字化机床、智能制造、机器人等形成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满足了个性化需求。
第三次工业革命有四项核心技术,即数字制造、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截至2012年底,中国已安装10万多台工业机器人)和3d打印技术,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最具标志性的核心技术。这种制造技术的优点是可以简化制造过程,提高设计效率。无需模具,增量生产,降低制造成本;及时反馈,快速成型,加快市场反应。如今,应用最广泛的3d打印技术是生物、航空空等领域。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
制造业服务和信息化趋势将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什么挑战?
首先,直接从事制造业的人数将减少,少数“现代机械和知识工人”将逐渐取代大量“传统机械和简单劳动”;第二,未来竞争的关键是企业有能力快速适应市场的个性化需求,所以企业会选择更本地化的制造来代替消费;第三,制造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趋势加速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第二、三产业的界限将会模糊;第四,在产业价值链中,制造业的战略地位将与R&D和营销同等重要,甚至超越其他价值创造环节。

自2010年以来,以福特和通用电气为代表的美国制造企业在中国的投资规模显著扩大(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2012年底,库克宣布他将在2013年投资1亿美元,将一些电脑生产线转移回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预测,到2020年,多达60万个制造业岗位将从中国回到美国。

为中小企业提供通用技术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来说也是一个机遇。这一机遇不是简单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的传统机遇,而是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机遇。近年来,在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指导下,中国始终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掌握了制造业信息化的一些核心关键技术。中国制造业已经具备了抓住机遇的良好条件,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正确的战略应对。

例如,有必要尽快建立一个国家通用技术平台,包括战略通用技术和基础通用技术,甚至考虑建立一个以发展通用技术和推动产业发展为使命的国家产业技术研究机构。目前,我国的科研体制存在一个问题,即共性技术的研究机构较少。近年来的科研体制改革将原有的共性技术研究机构分成了几大企业集团。由此引发的问题是,这些研究机构不再为行业或国家做共性技术研究,而是主要为企业做商业技术研究,没有人会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基础技术。

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专门成立一些不隶属于这些大型产业集团的共性技术研究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共性技术、战略技术和关键技术,这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缺乏技术来源。

削弱“先进制造”的概念
今后,中国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应强调支持用先进制造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突出“先进制造技术”,弱化“先进制造业”的概念。事实上,只有“日出技术”和“日落技术”,却没有“日出产业”和“日落产业”。
例如,纺织工业通常被认为是“夕阳工业”,但用现代技术改造的纺织工业具有很高的现代科技含量,包括使用纳米材料或新材料。国家产业政策不仅要支持某一行业,还要突出先进制造技术,支持一些有前途的技术。一旦先进技术问世,它们可以应用于许多行业。

此外,我们应该把握新工业革命的趋势,重视企业管理的创新。具体来说,生产管理要从低成本、大批量生产向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转变,人力资源管理要逐步用少数现代知识型员工取代大量传统的简单员工,营销管理要顺应产品和服务一体化的趋势,战略管理要从核心能力战略向平台战略转变,组织管理要从层级结构向网络结构转变。
上一篇:掀起工业机器人革命冲击了谁?
下一篇:东莞完成电机能效提升超50万千瓦
标题:中国制造业如何应对新工业革命? 地址:http://www.zgshouguang.cn/article/205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