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压城 中国制造能否“熬过”
导 读:
“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世界上“低端、低成本”的代名词,技术含量低,中国人口红利的优势将会消失。现在,制造企业的利润率一般只有10%左右,有的甚至更低,大量的中小制造企业正在挣扎着走向死亡。中国制造业的无奈处境。一些业内人士甚至说,“中国的制造业挺过了2008年,但却挺不过2015年。”

中国制造业挺过了2008年,但不是2015年。这是公众对中国制造业现状的无奈表达。在成为“世界工厂”近30年后,中国制造业将如何脱颖而出,重新开始?
“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已成为“低端和低成本”的代名词,其技术含量很低。此外,中国人口红利的优势将会消失,而制造企业的利润率一般只有10%左右,有的甚至更低。大量中小型制造企业正在挣扎着走向死亡。中国制造业的无奈处境。一些业内人士甚至说,“中国的制造业挺过了2008年,但却挺不过2015年。”

黑云能让中国在2015年生存吗?自从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目前,制造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中国制造业的乌云指日可待。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制造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土地成本很低,政府有许多优惠政策。当时,制造业成本低,空利润空间大。“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价格优势,中国也突飞猛进地成为“世界工厂”。但现在中国制造业的黄金发展期已经过去,真正进入了微利时代。

“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已成为“低端和低成本”的代名词,其技术含量很低。此外,中国人口红利的优势将会消失,而制造企业的利润率一般只有10%左右,有的甚至更低。大量中小型制造企业正在挣扎着走向死亡。
对于中国制造业目前的无助状态。一些业内人士甚至说,“中国的制造业挺过了2008年,但却挺不过2015年。”
[p]
黑云能让中国在2015年生存吗?
中国的制造业雄心又开始了
中国工程院最近发布了“制造业强国战略”。根据这一指标体系的分析,在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中,美国制造业遥遥领先,处于第一方阵;德国和日本在第二方阵中;中国、英国、法国和韩国位列第三。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百成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正在兴起,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发达国家获得主导地位和新兴经济体赶超竞争的双重挑战。
2011年,美国政府正式启动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并提出了“在哪里发明,在哪里制造”的口号,以夺回世界制造业市场。为此,美国政府先后建立了数字制造与设计、新一代电力电子器件制造、集成光电制造和智能制造等多种制造创新研究机构,为相关行业的大、中、小企业服务。

在欧洲,德国提出了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工业4.0”计划,以确保德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的地位。2013年,英国还发布了“未来制造”报告,并设立了先进制造和成型技术等七个“高价值制造促进R&D中心”,以加快成果转化。
美国开始“再工业化”,德国实施工业4.0。不同的战略名称传达了相同的信息:制造业仍是各国竞争的焦点。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以前的成本优势不再时,是否建立新的比较优势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的未来。
那么,在成为“世界工厂”近30年后,中国制造业将如何脱颖而出?
各国都在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设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进行战略部署和关键技术攻关,试图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制高点。毫无疑问,这些领域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然而,如果中国想在弯道上超车,它必须依靠它。

CCID智库规划研究所副所长程楠指出,中国应关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低端”现象。例如,她说,国内工业机器人主要用于性能要求相对较低的环节,如搬运、装卸、喷涂等。,而焊接、装配、清洗等环节主要由外资企业生产的六轴及以上多关节高端工业机器人垄断。在这些国产机器人中,大量零件仍是从国外进口的。

“通过重新组装进口零部件来生产低端机器人,这仍然是传统产业发展新产业的老路。即使未来规模很大,中国的机器人产业仍将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如果我们不能对此采取有效的措施,中国将无法超越这个角落。”
低成本的优势消失了,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又回来了。这种双重压力使得中国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更加迫切。中央党校教授李计文指出,中国必须调整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思路,从国际市场的低成本竞争转向国际国内市场的差异化竞争。他说:“未来的制造业是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将使中国传统制造业基于大数据分析实现准确的市场定位。差异化的市场将为中国传统制造业创造更多升级的空空间。”

程楠认为,中国拥有庞大的传统制造业基地,并已形成相应的工业生态系统。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潜力,开辟荒地,传统制造业也大有可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传统制造业的自动化改造。简单的自动化改造只能实现大规模生产。”

程楠表示,关键在于能否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产品设计、加工制造、运营管理和售后服务的全面升级,在传统制造业中培育新的业态和模式。“世界经济结构总是在变化,企业总是面临各种压力。制造最牛的产品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天豪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佐涛认为。
上一篇:湖南首套自动化面膜生产线投产
标题:黑云压城 中国制造能否“熬过” 地址:http://www.zgshouguang.cn/article/193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