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南极考察中首次运用智能机
本篇文章885字,读完约2分钟
在即将到来的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中,将有两个特别的“考察队员”——“冰雪表面机器人”和“低空飞行机器人”,这是中国首次将智能机器人技术应用于南极考察。这两个由中国极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和空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开发的智能机器人将首次乘坐“雪龙”极地科学考察船前往南极,测试它们的“体能”,同时执行科研任务。重200公斤的“冰雪表面移动机器人”看起来像一个带升降杆的坦克,可以独立穿越冰缝、雪坡和雪丘,最大工作半径为25公里。它也是一个“大力士”,可以同时承载40公斤的重量和拖动100公斤的重量。在这次南极考察期间,它将携带一个高精度定位差分全球定位系统和一套具有五个科学调查要素的气象观测站。“低空飞行机器人”很轻,大约20公斤,几乎没有力气。它只能携带5公斤的有效载荷,但它的飞行速度可以达到50-100公里/小时,它可以连续飞行一个小时,它可以抵抗6次风。这只“小蜻蜓”携带了一个用于观察海冰的红外辐射计和一架航空相机。“极地地区恶劣的气候和自然条件极大地限制了人类科学研究的发展。利用机器人作为人类的“代理人”,以降低极地科学考察的风险和成本,提高效率、覆盖范围和可进入区域,已成为技术大国关注的技术解决方案和研究方向。”中国极地研究所相关项目负责人表示:“这两个科研机器人最突出的优势是,无论天气多么恶劣,它们仍能正常工作。”中国开展南极科学考察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将考察材料、科研设备和重型设备安全地运送到南极大陆的中山站,然后由重型船队将内陆物资运送到1300公里外的冰盖顶部的冰穹A区。由于南极大陆被海冰紧紧地包围着,中国国际上先进的破冰船“龙雪号”只具有连续打破1.1米厚冰层的能力,而破冰船通常无法直接到达南极大陆。根据计划,未来中国将训练“冰雪移动机器人”进行海冰卸载运输路线的探索,冰盖裂缝密集区道路的预探,以及极端恶劣条件下的科学考察;训练“低空飞行机器人”进行雪龙船破冰侦察和海冰厚度观测。同时,将对移动机器人的极地应用进行研究,形成示范应用,这将开创中国极地科研机器人的新局面,为后续形成系列化、多功能的科研机器人奠定基础。
上一篇:我国现行发电调度制度实施重大改
标题:我国在南极考察中首次运用智能机 地址:http://www.mingkongzdh.com/article/5839.html